中風危機︱42歲港女突左眼失明患「小中風」 中醫揭病因:很多人都有

醫健人物

發布時間: 2023/11/16 16:52

最後更新: 2023/11/19 10:26

分享:

分享:

42歲港女突左眼失明患「小中風」,中醫揭病因:很多人都有!

心情鬱悶易怒,究竟可以對身體產生多大傷害?一名42歲港女某日起床發現左眼突然失明,求醫後被判是「小中風」。而中醫認為,患者病因與日常情緒有關。

最新影片:

註冊中醫師麥俊堅向TOPick分享一則個案,表示3年前的某日早上,42歲的黃小姐起床時發現左眼視力全失,急忙求助眼科專科西醫進行眼睛檢查及頭顱影像檢查,都沒有發現任何異常。最終,她被西醫診斷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(Temporary Ischemic Attack, TIA),原因是腦部中的血液供應短暫受到阻礙,無法輸送血液給左眼,導致暫時性的失明;當血液供應恢復正常時,視力則逐漸恢復。經過保守治療後,黃小姐視力逐漸恢復,但因左眼提瞼肌肉群變得無力,看起來比右眼小,遺留了雙眼大小不一的問題。

「血虛」染寒邪入經絡可致眼睛失養

麥醫師指出,黃小姐的情況從中醫的角度是屬於「小中風」。發病原因是身體血虛,加上外感風寒邪氣,血脈中不足的正氣與風寒邪氣搏鬥,反而抗邪不遂,並牽引邪氣進入經絡、血脈、筋脈,導致眼睛失養和肌肉癱瘓。

麥醫師引述中醫經典《金匱要略.中風歷節篇》進一步解釋,相同的病因,發病表現不盡相同:

「…血虛,絡脈空虛,賊邪不瀉,或左或右,邪氣反緩,正氣即急,正氣引邪,喎僻不遂」。喎,即顏面不正;僻,即與正常不同;遂,即進入的意思;不遂,指的是正氣無法進入受邪的血脈。邪氣流連血脈,眼睛和筋脈失養即見失明和眼瞼下垂。

「情志」影響發病輕重

麥醫師續指,「血虛」問題很多人都有,而風寒邪氣亦隨處可見,但這些並不足以導致黃小姐眼睛暫時失明,還有一項特別因素是,黃小姐平時對兒子管教嚴格,因此每當就讀小學的兒子讀書稍有怠慢或欠奉,黃小姐就會大動怒火,這時她本來就虛弱的身體,在遇到風寒邪氣時,就像看到兒子沒有用功學習,身體習慣地引動陽氣,奮起擊退外來邪氣,但是正氣本來就不足,反被邪氣大舉進攻、長驅直進,入絡入脈。幸好這次邪氣來勢不匆,才避免了無法逆轉的失明,只是留下輕微的眼瞼下垂。

麥醫師表示,這次事件突出了中醫理解疾病的角度,就是「情志」對於發病輕重的影響。中醫認為,身體強弱是疾病變化和發病輕重的關鍵,而情緒則是決定身體強弱的關鍵因素:

積怒耗傷肝臟的陰血,當風寒來襲,血脈便有空間可以容納外來的邪氣。邪氣存內則出現形形式式的疾病表現。

因此,麥醫師提醒,負面情緒不能久留,應要做到中醫常强調的「正氣内存」。要身體強壯,內心也需要強大,不能鬱鬱不得解,至少要有抒發情緒的渠道,無論是快樂、思慮、悲傷、驚恐等等,情緒不能久留,體驗過、學習過、成長過就要斷捨,全為培養更強大的心靈。當然,更上一層樓的就是做到心如止水,面對外間紛紛擾擾也不隨物而喜或悲。

疾病可以突如其來,但是身體強大則可以透過養生修身來達成。中醫經常強調「正氣內存,邪不可干」,理解這句條文時,需要注意的是正氣多少與每個人先天的稟賦相關,不由人所決定。但是正氣充足,五臟元真通暢,人即安和。正如我們不能主動控制容器大小,但是可以確保容器內的水量是充足飽滿、流動不息,而非枯燥乾渴、一潭死水。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【ET Club會員積分獎賞計劃】用App換獎賞︰https://onelink.to/keyuqm

責任編輯:張沛

撰文 : 麥俊堅 註冊中醫師